xihuπ

生活百宝箱

中医(中国各民族传统医学:汉医、维医、藏医、蒙医、傣医、回医等)

广义的中医,指的是中国境内所有的民族医学和宗教医学,主要包括汉族传统医学、维吾尔族传统医学、藏族传统医学、蒙古族传统医学等,具有兼容性与国际化的特点。因汉族人口最多,文字产生最早,历史与文化较为久远,相应的汉医体系也就更完美,临床实践更丰富,发展脉络相对清晰,影响也最大。在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医学”大举传入中国,以汉医为主的部分中国传统医学又有了“中医”之称,以此有别于“西医”,即当今的现代医学。

一、汉医学


汉医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基本确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以阴阳、五行等古典“中国哲学”概念作为理论基础,吸取了其他民族传统医学精华,在近现代则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吸收现代医学的长处。它以脏腑经络等为生理病理基础,解剖学概念相对薄弱,以华佗、扁鹊、张仲景等为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强调阴阳平衡,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以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创立汗、吐、下、和、清、温、消、补等八大治法,根据所谓君、臣、佐、使原则组方用药。现在,以汉医为主的“中医”正逐步产生世界性的影响。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跌打、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00208DnQzy7AJNpGZBL79&690.jpg

“汉医”一词,一是来自日本之称,一是来自清代的称呼。又称汉医学或汉方医学,是在中国地区发展出的传统医学思想及治疗技术,因为它是汉民族发展出的医学传统,所以称呼它是汉医学。

随着汉文化的发展,它被传播至韩国、越南、日本等地,与当地医学结合,形成各种不同的流派。

最早使用“汉医学”这个名词的是日本,在江户时期,他们用这个名词来与他们本土医学—“和医学”,及西方医学—“兰医学”,来作区分。清朝时也使用这个名词来称呼中国的传统医学。

1949年之前,汉医一词比较普遍。清后民国,也用国医来称呼。在中国,“中医学”(意为“中国的”医学)比“汉医学”更常用。但在日本及韩国等地仍然使用这个较中性的名词。

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称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但大都换汤不换药,亦可视为中医的部分组成。

现代中国多称为中医学,是在中国发展出的传统医学思想及医疗技术。因为它最早是汉民族发展出的医学传统,因此被称呼为汉医学,但是它也受到许多其他民族医学的影响。

随着汉文化的发展,它被传播至韩国、越南、日本等地,与当地医学结合,形成各种不同的流派。中国的中医学,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称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它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韩国与越南,称呼中国传统医学为东医,由欧洲传入的现代医学则为西医。但在清朝时,受中国影响,他们也称中国传统医学,为汉医学。

直到民国初年,现代医学进入中国,现代医学的支持者,视现代医学为新医,视中国传统医学为旧医。

由于民族主义影响,中国传统医学的支持者,则以国医或中医(意为“中国的”医学)自居,认为现代医学是来自西方的西医。双方引发争执,但中医学的名称也自此确立,在中国很少以汉医学来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名称。

但在日本、韩国与越南等地,他们仍然使用这个名词。

1986年,韩国修订了医疗法,将韩国的汉医学更名为韩医学,但民间仍然习用汉医学一名。

二、维族传统医学


维族传统医学成医于公元前4世纪前后,以古希腊哲学气质论与体液论等为理论基础,以四大物质学说为理论核心,同时也吸取了阿拉伯医学、古印度医学和汉医等的精华,对人体解剖认识较深,拜德热丁·苏皮阿訇、哈孜巴义、鸠摩罗什等为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有《验方锁要》、《哈孜巴义药书》、《医典》等,除重视四诊外,还将望诊范围内的尿诊、观察大便、痰诊另立诊法。维医在中亚、西亚、俄罗斯和中东等都具有重要影响,相互之间的交流日趋活跃。

 

三、藏族传统医学

00208DnQzy7AJNwWwVBc3&690.jpg

藏族传统医学有2500年左右发展历史,也以阴阳、四元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并吸收了古印度、尼泊尔、波斯和汉族等的传统医学知识,受本民族天葬等习俗的影响,古典解剖学尤为发达。以玉妥·云登贡布、碧棋列贡、吾巴曲桑等为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有《居悉》(即《四部医典》)等。藏医重视五脏六腑,认为人体是以五脏六腑为中心,由三大因素(“隆”———指气、“赤巴”———指火、“培根”———指水和土)、七种物质(饮食精微或乳糜、血、肉、脂、骨、髓、精)、三种排泄物(汗、尿和粪便)、360块骨头、九大孔窍以及黑脉和白脉组成。除四诊外,和维医一样,还特别注重尿诊,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及消化后性味组方,讲究调伏增效、适当配制。藏医除了对印度、尼泊尔等国的传统医学影响较大以外,目前也产生了一些世界性的影响。

 

四、蒙古族传统医学

蒙古族传统医学约有2700多年历史,以阴阳、五行、五元学说作为基础,形成过程中深受汉医、藏医、回医和欧洲传统医学的影响。和藏医、维医一样,蒙医对人体解剖认识也较深刻。以罗布桑丹津扎拉桑、伊喜巴拉珠尔、龙日格丹达尔等为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有《四部甘露》、《蒙药正典》、《方海》等,除常用问、望、切诊外,还重视按、闻、嗅之诊察方法,同时重视尿液诊察与疾病寒热辨别。蒙医对蒙古国以及其他以蒙古族为主地区的传统医学产生深刻影响。

 

五、傣族传统医学

傣族传统医学也有2500多年的历史,中世纪之后,以古代唯物论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哲学思想为核心,深受傣文化和其他民族传统医学的影响,以瓦几腊别、古马腊别等为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有《罗格牙坦》、《巴腊麻他坦》等,对人体解剖结构理解较透彻,注重四塔(风、火、水、土)五蕴(色、识、受、想、行)辨证与三盘辨证,组方分为单方、小方、大方。傣医与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传统医学的关联至今犹存。

 

六、回族传统医学

00208DnQzy7AJOaBsQ181&690.jpg


回族传统医学成医于公元十三世纪,以人天浑同与有机整体思想为主导,以元气与阴阳七行学说为基础,吸收和继承古希腊、古罗马医学,并用伊斯兰文化加以改造后形成的带有阿拉伯伊斯兰医学特点的民族传统医学,同时又结合了汉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最早的“中西医结合”的传统医学。解剖学知识比较薄弱,以艾莎、李珣、沙图姆苏·萨谦斋、陈垣、马世奎等为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有《回回药方》、《海药本草》等,以辨质为主,结合辨证、辨病、辨经,注重辨证论治,治法较灵活、丰富。中国的回医至今仍与诸多信仰伊斯兰教为主国家的传统医学交往频繁。



原文连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    2024年7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网站分类
搜索

Powered By Z-BlogPHP 1.7.1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