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家中医经典著作全国示范教学《伤寒论》主讲人。曾担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等节目主讲嘉宾。著有《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郝万山说健康》等。
几十年前,上级有关部门调派了,
中国科学院的祝总骧教授去研究经络,
并组建了北京经络研究中心,
祝教授做过多年解剖学和生理学教授,
他后来对我说,
他当时心想,经络?哪里有这个东西呀?
解剖学和生理学都没见说到经络,
人还是活得好好的,
既然上级调我去研究经络,
我就用生物物理学的方法去证伪,
证明经络并不存在,就可交卷了。
如果祝教授能用生物物理学等方法,
证明经络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证明经络学说是伪科学,
这是古人在头脑中假想的通道,
那也算是对生命科学的一大贡献。
意外的是,
祝教授二三十年的研究,
不仅没有能够证明经络不存在,
反而证明经络是真实客观存在的,
祝教授的研究方法并不复杂,
甚至简单到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步,
因为祝教授认为,
古人不可能用复杂的方法,
以及精密的仪器来发现经络,
所以我们今天的研究方法,
越简单越好。
他用声学的方法研究发现,
经脉循行线具有高振动音特性,
把听诊器声筒按在前臂任一地方,
用个尖的橡胶叩诊锤,轻轻叩击前臂,
在听筒里就可以听到叩击的声音,
当叩击到经脉线上的时候,
会听到比叩击非经脉线高亢的声音,
这就叫经脉循行线的高振动音特性,
为了使叩诊锤叩击的力度均衡,
他专门请人做了,
一个自动叩诊锤做实验。
为什么经脉循行具有高振动音特性,
教授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发现,
在经脉循行线的深肌层,
有一条纤细的结缔组织束,
贯穿经脉全程,
但是这神秘纤细的结缔组织束,
到底有什么功能,现在还是个谜。
祝教授用电学的方法测定,
经脉循行线具有低阻抗特性,
为什么会具有低阻抗特性呢,
解剖研究发现经脉循行线的表皮,
角质层薄,角质层是不良导体,
角质层越厚导电性能越差,
角质层越薄,导电性能越好,
于是就使经脉具有低阻抗特性,
但是这样的结构对经脉来说,
生理意义是什么,又是个谜。
祝教授的研究室,
运用上述声学和电学的方法,
几十年来测试了几万人,
都能够准确地找到14经脉的循行线,
这和《黄帝内经》记述的经脉循行线,
以及和一千多年前宋代铸造的,
针灸铜人模型的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
还给动物和植物进行了测试,
在动植物上都有高振动音和低阻抗的循行线,
于是他比任何人都相信经络的客观存在,
他甚至说,“经络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只要有生命,就有经络。
祝总骧用声学和电学的方法,
测得的经脉在体表的循行线,
只有一毫米宽,离开这一毫米,
就没声学和电学特异性的特征了,
经脉就像是一条河,
河道水的宽度是确切可测量的,
但河水对周围湿地的影响,
并不局限于这有限可测量的宽度,
因此经脉对周围的影响,
不局限于这一毫米的宽度。
祝教授的研究还有许多人的临床研究,
都证明了经脉具有传感特性,
也有学者称感传特性。
1%~2%或3%的人,第一次接受针刺治疗,
酸麻胀痛的针感就可以沿着经脉传导,
更有极少数人,
即使已把针拔掉,针感还可继续传导,
以至传遍十二经脉,人们把这类人称作经络敏感人。
有接近40%左右的人,
多次接受针刺治疗或加用电针刺激后,
可以诱发传感,
当然还有60%左右的人,
无论如何进行针刺,也不能诱发出传感,
只是针刺的局部有酸麻胀痛的感觉而已,
这是经脉不敏感的表现,
但并不影响针刺治病的疗效。
美国的医生研究发现,
极个别的人针刺没有疗效,
原来是基因缺陷所造成的,
关于经脉传感特性的研究发现,
如果给经脉施加垂直的足够大的压力,
传感可被阻断,压力解除后,传感恢复,
但从经脉循行线侧方施加过来的压力,
不能阻断传感,
所以在进行针刺治疗时,
要让病人宽衣解带。
在用冰块把皮温降低到25℃,
或把经脉温度降低21℃左右时,
传感也被阻断,移除冰块,
随着皮温和经脉温度的上升,
传感随之恢复,
因此在进行针刺治疗的时候,
房间的温度不能太低。
研究发现,
经脉传感的速度因人因地因时间的不同,
差异很大,但都在250px/s以下,
有人针刺环跳穴,进针以后,
针感地传到脚跟,这不是经脉传感,
而是扎到了坐骨神经干上,
这是神经干的传导,
神经干对刺激的传导速度在30~90m/s之间,
这是非常快的,
一滴血从左心室出发,
流遍大小循环又回到左心室,
只需要20秒钟多一点点,
也是非常快的,
可见经脉的传感速度,
既不是神经干的传导速度,
也不是血液的流动速度。
为什么刺激穴位会诱发传感,
现在也是一个谜,解剖研究发现,
经脉循行线神经末梢和小神经束特密集,
和非经脉循行区相比有明显的差异,
这可能是经脉敏感程度比其他区域高的原因所在。
此外,有人用超微红外摄像仪拍摄人体的图像,
这属于热学的方法,
发现健康人的经脉循行区,
具有高红外辐射特性,
这是由于在经脉循行区的表皮和肌层,
毛细血管比非经脉循行区要密集的缘故,
毛细血管密集,血液循环就旺盛,
代谢也就旺盛,产热就增多,
于是就发生了高红外辐射的现象。
有人用超微冷光摄像仪拍摄人体的图像,
这属于光学的方法,
发现健康人的经脉循行区,
具有高冷光辐射特性,
这可能和经脉循行区的肌层,
有密集的肥大细胞有关,
因为肥大细胞和其他细胞相比较,
可以发出较高的冷光,
临床可以见到,
在经脉循行线上出现过,
敏带、苍白带、、立毛肌收缩带等,
有人称之为经脉的可见现象,
由于肥大细胞还参与过敏反应,
所以就怀疑,
这现象是否和经脉循行区域肥大细胞密集有关,
当然目前并没有定论。
此外,针刺后,
可在经脉循行线上测到微脉搏的搏动,
针刺前并没有这个现象,
还发现经脉循行区具有高磁场特性,
但这些特性的机理都不明确。
核学方面的研究发现,
在穴位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后,
经脉循行线是放射性同位素的优势扩散线,
放射性同位素是沿着经脉循行线来扩散的,
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可以追踪到同位素沿经脉的扩散速度和范围,
可以拍摄到其三维立体图像,
但同位素的扩散途径和机理至今不明。
用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发现,
经脉循行线具有高钙离子浓度特性、高二氧化碳释放特性,
但机理都不明确。
总结一下,我的思考是,
经脉是多种已知结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新功能系统,
对其实质的现代研究,
进展缓慢,举步维艰,
不过《黄帝内经》已经明确告诉我们,
经脉有行血气,营阴阳,
处百病,决死生,调虚实的作用,
也是生理病理、治疗信息的传导途径,
也是人体最大的调节控制系统,
经络通畅,气血流畅,健康就有保证,
所以各种以通畅经络为出发点保健方法,
对消除亚健康状态,有重要作用。
祝教授在经络实证研究基础上,
创立了312经络锻炼法,
据说全世界有1亿以上的人在练习,
改善了许多亚健康状态,
甚至缓解了许多疾病的症状,
原在延安工作的郝金凯教授,
在这个基础上,
创立了针刺加吸氧的针刺疗法,
就是用声音的方法准确找到经脉和穴位,
扎针后结合吸氧,
提高了对许多病证的疗效。
使我常常感到不可思议的是,
老祖宗是用何种方法,发现经络存在,
并把经脉的循行路线描述得清楚准确,
又用何方法发现中医学中的原理,
而我们现代人别说发现这些东西,
连他的实质究竟是什么都搞不清楚,
以致对它不理解了,
甚至想到要淘汰了,
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进步,还是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