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疗是采用最古老的医术—“熏蒸技术”与现代医学—“透皮吸收技术”相结合形成的一种不经消化道而是经皮肤直接吸收药液后经毛细血管把药液直接送达病灶的后来医学。
火疗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士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既是已知最早关于经脉的专著,又是首次记载火灸疗法的医学典籍。
(上面内容摘自百度)
火疗的历史与发展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的祖先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头或沙土做局部取暖的同时也可消除某些疼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距今四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发现,用石片之类的锐器刺激人体的某些部位(即“穴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疾痛,从而发现了经络,进而形成了经络腧穴学说。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对火灸疗法有多处记载。《素问·异法方宜论》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从北方来。”就提到了用加热的方法治疗“脏寒”病症。《素问·玉机真藏论》日:“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日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日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对“痹、不仁、肿、痛、脾风、瘛”等多种病症运用了汤熨、灸、药浴等方法。《素问·血气形成》日:“病生于筋,治之以熨。”指出筋病可以采取热敷的方法治疗。火灸疗法的适应证包括外感病、内伤病、脏病、寒热病、痈疽、癫狂等。火灸疗法的作用具有起陷下、补阴阳、逐寒邪、畅通经脉气血等多个方面。《灵枢·背腧》还提到火灸的补泻之法:“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之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并指出灸法之禁忌证为:阴阳俱不足或阴阳俱盛者、阳盛亢热及息积等。《黄帝内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火灸疗法的基础,可将其看作是火疗技术的雏形。
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一书,其内容以方药辨治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为主,对火灸疗法的应用和禁忌证有所发挥。在应用上,张仲景指出火灸疗法宜于三阴经病,或于少阴病初起,阳虚阴盛时,灸之以助阳抑阴:少阴下利呕吐,脉微细而涩时,升阳补阴;或厥阴病手足厥冷,脉促之证,灸之以通阳外达;脉微欲绝者回阳救逆。火灸疗法禁忌范围则包括太阳表证、阳实热盛、阴虚发热等。这些对后世医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两晋至唐宋,火灸疗法得到很大发展。晋代葛洪之《肘后备急方》,除继承《黄帝内经》及《针灸甲乙经》的直接灸疗外,首创隔物灸疗,包括隔盐灸、隔蒜灸、川椒灸等。其记载了蜡灸、以瓦甑代替灸器、烧艾于管巾熏灸等方法。
晋隋时期医家陈延之,是提倡火灸疗法的先驱之一,所撰《小品方》对灸疗多有论述。他指出“夫针术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为师解经者,针灸随手而行;非师所解文者,但依图详文由可灸:野间无图不解文者,但逐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
敦煌卷子本中,有《新集备急灸经》残卷、我国首部人体穴位灸疗图谱《灸法图》和《灸经明堂》,但据文体和内容来看,多为唐代或以前的作品。上述敦煌卷子均被劫往国外,目前分别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和英国伦敦博物馆。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载述了大量灸疗内容,在灸疗基础上,又增加多种隔物灸疗,如隔豆豉饼灸、隔泥饼灸、隔附片灸及隔商陆饼灸等。在灸疗范围上有较大的扩展。首先,增加了灸疗防病的内容,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指出:“凡人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其次,灸治的病种较前代有所增加;另如对黄疸、淋证等温热病及消渴、失精失血之阴虚内热病症等,均用灸疗取效。这显然是对《伤寒论》某些偏颇提法的纠正,也是对灸疗法的补充和完善。
至宋代,灸法专著更不断出现,有《备急灸法》《灸膏肓俞穴法》《明堂灸经》等书。这些专著从不同角度记载和总结了古代医家火灸疗法的经验。
宋代著名针灸家王执中撰《针灸资生经》一书,亦以灸法为主,并记载了灸痨法、灸痔法、灸肠风、灸发背、膏肓俞灸疗、小儿胎疝灸等灸治之法。同时对灸感传导现象做了较深入的观察,如《针灸资生经·第四》指出“他日心疼甚,急灸中管(脘)数壮,觉小腹两边有冷气自下而上,至灸处即散”。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普济本事方》及《圣济总录》等重要医方书中,亦多收载有灸疗内容。如许叔微强调阴毒、阴证、阳微最宜用灸的观点,创隔巴豆、黄连灸疗。另外,由于直接灸法烧灼较为疼痛,使人临医畏灸,南宋窦材在其所撰之《扁鹊心书》中,首载了“睡圣散”:服后施灸,即昏不知痛。
火疗作为火灸法的一种,据称在宋代便有记载:“以火燃遍全身,焰高三尺,后施与药帖,病愈,奔而去。”
金元时期,以针法研究应用为多,灸法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以金元四大家为首的不少医家,对灸法仍有巩固和完善。如刘河间不囿于仲景热证忌灸之说,明确指出“骨热……灸百会、大椎”等,并总结了引热外出、引热下行及泻督脉等诸种灸疗:罗天益则主张用灸疗温补中焦,多取气海、中脘、足三里三穴施灸,认为可“生发元气”“滋荣百脉”等;朱丹溪也有不少灸治验案的记载。另如元代名医危亦林,在其所著《世医得效方》重视对于灸后的护理:“以温汤浸手帕拭之”“以柳枝煎汤洗后灸之”。
明清时期,是我国针灸学走向成熟而又被迫衰落的时期,这一时期较为偏重针法的应用,灸疗也有一定的发展。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所著《类经图翼》《景岳全书》中,辑录明以前几百个灸法验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七十余类病症中,有二十类提到针灸疗法,其中涉及灸方的达十五类,并详细论述了灸法的治疗作用。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第九卷,论述灸法凡四十一节,内容涉及广泛,有灸法、取膏肓穴法、发灸法及艾灸补泻等,以及灸治各种急、慢性疾病二十余种。
在施灸方法的革新上,值得一提的是艾卷灸法的创用,该法最早记载于明初朱权之《寿域神方》。明代《神农皇帝真传针灸图》一书中,首次提到了掺入药品的艾条灸疗,名为火雷针,后又命名为“雷火针”。这是艾条灸的进一步发展。“雷火针”后来又称“雷火神针”。这里所谓的针,其实是灸,因操作之法类似针法而命名——隔几层纸或布,实按在穴位上进行治疗。艾条灸操作方便,痛苦又较小,且可随意调节热力,故很快得以推广。故《仙传神针》中形容:
“欲求其所以治痛之神与去病之速,莫若针灸。第针砭之法,有用铁针者,有用金石者,有用艾灸灯灼者,种种不一,虽有急救之功,恐伤肌肤,是一痛未除,又增一病,亦非善道,唯有雷火针一法,针即非铁,且不着肉,最为善治。”在施灸的方法上,此时又出现一种叫“太乙神针”的掺药艾条灸疗。清代《太乙神针心法》一书,在雷火针的基础上,加减了一些药物,称之为“太乙神针”,两者均用于风寒湿痹、寒性腹痛等证。太乙神针用法与雷火神针相同,但在处方中不用毒性较大的药品,药性平和,适应证也比雷火神针广泛。其后,赵学敏又创出了“百发神针”用治偏正头风、漏肩风、鹤膝风、半身不遂、疝气等:“消癖神火针”用治偏食、消瘦、积聚痞块;“阴证散毒针”用治痈疽证等病。
除了以艾为主的施灸方法之外,明清时期还创出了其他的一些灸法。如“灯火灸”,系指用灯草蘸油点燃直接烧灼穴区肌肤的一种灸法。“阳燧灸”是利用铜镜集聚日光作为施灸热源。“桃枝灸”又名“神火灸”,用法与“雷火神针”相似,用桃枝蘸麻油点燃后吹灭,趁热垫棉纸三、五层熨灸患处,治心腹冷痛、风寒湿痹。另如鸡子灸、碗灸、麻叶灸、桑枝灸等。鸡子灸法为“鸡子煮熟,对劈去黄,用半个合毒上,以艾灸”;桑枝灸又名“桑枝针”,即用桑枝点燃吹熄后用火头灸患处。
清代,是对我国灸疗法的总结时期,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清代吴亦鼎所撰的《神灸经纶》一书。该书全面总结了清代以前有关灸法的理论和实践,参合了不少作者本人的临床经验,是一本集大成式的灸法专著。另如清代廖鸿润的《针灸集成》也收载了大量灸疗的历代文献,予以分类编排,对“发灸疮法”“疗灸疮法”“调养法”等都做了详细介绍。清代中后期,由于统治者的偏见,针灸疗法受到了限制。清代后期的统治者认为“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明令太医院等官方机构废止针灸,导致了整个针灸学的衰落。但是,由于灸法简便易行,安全效佳,经济实用,深受百姓的欢迎,故在民间仍广泛流行,使得灸法不但得以保存下来,还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火疗作为灸疗的一种表现形式,因其既取灸疗的温热之法,又避免了艾柱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灼伤之苦,且治疗面积远大于艾条,再加之配合火疗药液,故效果独特,由此继续在民间流传。
权健火疗
火疗最初起源于古代宫延,是古代宫延御医根据中国传统医学脏腑、经络、气血理论和现代神经、循环、消化、代谢理论,在古代熏蒸疗法、民间热敷疗法、道教火烧疗法的基础上研究出的中医秘方。权健火疗是经过加热与皮肤广泛接触、浸润,透过表皮,由真皮吸收渗透到体内的肌肉、骨骼及血液中去,使药物直达病灶,疏通经络,配上纯天然植物精华精油“民间秘方”60多种名贵中草药萃取)透过真皮吸收到肌肉、骨髓及血液里直达病灶部位,对风、寒、湿、热、毒及酸、麻、肿、涨、痛,特别是对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有特殊疗效,是日常保健的首选方法。休闲、养生、强肾壮腰功效立竿见影。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目的。具有快速调理和祛风通络、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中药认为人的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好比一棵大树有树干还有分出去的枝叶。经,有“径”的含义,也就是路,指的是大并且深的直行主干;络,有“网”的含义,好像网络一样指的是分支,小并且浅的横行支脉。经络就像身体内深浅不一纵横交错的沟渠一般,运行着气和血,使人的生命能够延续。只有把这引起沟渠打扫干净,让气血通畅无阻,人的身体才不会出现问题。
火疗的独特功效:疏通人体全身经络,打通人体全身穴位,调动人体全身气血,活化人体全身细胞,激活人体各项机能。作用于全身各个部位,无禁区,作用于全身上百个穴位,无死穴,作用于数十几条经络,无风险,治疗上百种疾病无副作用。
火疗对肌肉、消化器官、淋巴系统、内分泌和其他组织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且对于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盘突出、关节扭伤、失眠多梦、四肢麻木、静脉曲张、腰肌劳损、腰酸背痛、跌打损伤、消肿止痛,肿瘤及后遗症;神经衰弱、系统问题、男女生殖器问题效果显著。几千年前的中医,把人的身体与大自然看到的景象联系起来,并用这种整体思维的方式给人看病,权健火疗就是从古中医学中的经络调理理论中创新出来的理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