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阳虚”“风热上攻”“肝阳上亢”......一大堆的中医名词扑面而来时,对中医不甚了解的人们就像当年上数学课时的感受一样,脑海中只有两个问题浮现,“这是啥?”“这又是啥?”令人头疼。
其实虽说中医远没有那么简单,却也远没有那么难,既然大家点进来想探究一番中医的奥妙之处,那么就由我来为大家解释一番中医以怎样的思维来指导治疗的。
在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攻开旧中国的大门后,西方的意识思维也开始进入中国人的思维之中融合贯通,逐渐形成了以西方抽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意识,又具体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穿西服,喝咖啡......
过去了这么多年,人们依旧会拿西方的思维来衡量一切,当出现不可解释的事情时人们惊呼“这,不科学。”但是往往人们并不会去想其实“科学”本就不是中国历来出现的名词,这个词本就是西方社会发展出来的,而与之对应的便是另一个词,“玄学”,这个词听起来似乎就存在着一股神秘的味道,但现在也确实只有这个词能代表中国历来发展出的一切本土学说,既然大家想更好的了解中医这一个中国千百年来哲学基础上出现的一个分支,就应该跳出现今社会的思维模式,用另一种意象思维来看中医,才会有更深的体会。
在说意象思维之前,我想先与大家分享一个事情,以此可以直观的看出两种思维的区别,我们都知道天冷了要多穿点衣服,那么你是感觉到冷了才多穿点呢还是看着温度计上20°了再多穿点呢?这就是中医与西医最直观的区别,我举着个例子并不是说明孰优孰劣,只是更直观的看懂中医
那么何为意象思维?将这两个字分开来看,象,便是“有感谓之象”,感是什么?不就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感觉吗?“视觉”“听觉”“触觉”等等,《周易 系辞上》云“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便是这个道理。其次此书中也阐明了立象的原因,“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这就是立象就是为了意,也说明意象思维重点就在这意字之上。
那么什么是意?当我们去了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人会有“江山如此多娇”的感触,也有人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触,总体来说,这些感觉都可统称为“会意”,而“尽意”我们不做过多解释,我们只要知道意象思维就是意与象的统一,这种中国传统下来的思维看似主观,实际上却是主客观的统一,并留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变通空间,中医是“法象而行事”的“科学”。
我们来看一个中医大夫是如何开出一张药方的,首先,当患者来到医生面前,医生会观察患者的一切外在形象,此为望诊;医生会用听觉与嗅觉去感受患者声音与气味的变化,此为闻诊;医生会询问患者二便等情况,此为问诊;医生最后会通过脉象舌苔的变化来推断患者体内脏腑的变化,此为切诊。随后会辩证患者出现病情的病因病机,对症开药,这就是一套完整的中医治病流程。
这便是中西医思维方面的不同之处,现在您还觉得中医不是“科学”的吗?
本文中部分图片来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